茹继平教授、李杰教授解读结构工程基础研究20年

2017-05-06 13:58:08 来源:bevictor伟德 分类:土木前沿展示 阅读量:

5月5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工程科学四部主任茹继平、同济大学教授李杰应邀莅临公司,在九里校区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4楼学术报告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视角,解读了结构工程基础研究20年发展历程、现状及成果。本次讲座由公司董事长助理何川教授主持。

茹继平教授首先上台发言。他结合自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的经验,对结构工程学科的资助情况作了概括介绍,并例举了大量国内外经费、论文数量等数据,说明了结构工程学科近20年的迅猛发展。

茹继平教授报告

茹继平教授介绍了当今结构工程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他介绍说,结构体系和结构工程试验技术在不断开拓创新,结构分析理论也在深化发展,结构防灾设计理论、控制理论与健康监测技术也得到长足进步,近年来对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茹继平教授通过分析结构工程各方向SCI论文数量和论文增长倍数的关系,指出了结构工程基础研究的大趋势和发展潜力方向。茹继平还对结构工程基础研究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他例举了结构工程基础研究六大发展方向,包括材料科学创新,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多重灾害研究,结构检测与结构控制研究,结构耐久性研究、第三代结构设计理论。

李杰教授发言

李杰教授的讲座理论深入浅出,举例生动详实,带给现场听众思考和启迪。李杰教授首先回顾了结构工程过去20年的艰难发展历程,并认为结构工程发展还未成熟,呼吁广大青年员工从“0到1”,永远创新,不断进取。李杰教授说道,学科发展具有历史自觉性,既要重视力学在结构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局限思维,需要开拓视野,寻求问题本质。在交流互动环节,茹继平教授和李杰教授与现场青年教师、员工做了精彩的互动。现场对多尺度问题研究、大型振动台等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热烈。李杰教授在回答问题中指出,科学家相较于工程师要擅长抽象,并认为理论研究需要大胆想象和踏实沉淀。

文字:兰永强 摄像:兰永强 编辑:关笑

来源:bevictor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