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上午9:30,应地下工程系陈寿根教授邀请,在王玉锁副教授和唐建辉老师的陪同下,西澳大利亚胡晓智教授在隧道研发楼301会议室做了题为“Size Effect on Fracture of Concrete, Rock and Metals-applications in structural integrity analysis”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是由研究生院主办,bevictor伟德承办的创源大讲堂系列讲座。蒋雅君副主任、陈寿根教授团队、方勇教授、申玉生副教授及bevictor伟德各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老师同学认真听取报告
胡晓智教授的报告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胡教授简要介绍了混凝土、岩石等准脆性材料、金属材料等断裂破坏的尺寸效应机理及结构完整性分析。基于此,胡教授介绍了他及所领导的团队建立的“Hu-Duan Boundary Effect Modeling”即“边界效应模型(BEM)”的发展历程。通过大量的三点弯曲试验,他的团队发现岩石和混凝土裂纹扩展是与材料骨料粒径紧密相关的,因此提出了一种考虑骨料(或最大颗粒)粒径计算混凝土和岩石断裂强度的计算方法,与其他计算方法相比,胡教授提出的方法第一次引入材料骨料粒径影响、第一次提出stepwise cracking、第一种不含任何经验参数的计算方法并且是第一种非线弹性断裂预测型模型。该模型在结构完整性分析中更加精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胡教授以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联合培养博士钟志斌所取得实验成果为例子,介绍了断裂力学在岩石破坏中的应用。最后,胡教授鼓励年轻人首先要享受自己的科研,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将自己的热情和时间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保持信心,大胆勇敢地探索。

报告过程
在提问环节大家十分踊跃,来自隧道、岩土及桥梁工程研究方向的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都针对胡教授的报告内容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了问题,胡教授都做了详细的回答。

提问解答环节
胡晓智教授是西澳大利亚大学机械与化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曾任澳大利亚断裂协会主席、西澳华人科学家协会主席及全澳华人学者联合会副主席。由胡教授建立的“Hu-Duan Boundary Effect Modeling”即“边界效应模型(BEM)”理论是材料断裂力学中尺寸效应机理研究的重大发展,该理论适用于金属等塑性材料、陶瓷、玻璃等脆性材料,更可以解释混凝土、岩石等准脆性材料的断裂机理,为合理地确定混凝土、岩石等材料的抗拉强度、断裂韧性等重要参数以及预测材料临界承载能力提供了简单但准确的可行途径。其他研究范围包括:材料断裂力学,层状复合材料的短纤维增韧,碳纤维与金属材料的联结,界面处理与粘结,焊接金属材料的疲劳,生物陶瓷和牙科复合材料,多孔生物陶瓷涂层,压痕断裂模型,层状材料的接触损伤等。胡教授发表的文章有200多篇,论文高引用指数(h-index):Google Scholar – 39,Scopus – 31,ISI(Web of Science)- 30。

记者:刘阳 摄影:朱洪雪 编辑:关笑
来源:bevictor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