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忆恩师 ——记钱冬生教授二三事

2016-09-14 14:11:41 来源:bevictor伟德 分类:公司新闻 阅读量:

恩师钱冬生教授,2016年9月1日以期颐之年与世长辞,享年98岁。

从1982年初起,我就开始跟随先生读硕攻博,然后留校任教至今。从师问学30余年来,从为人到治学,先生言传身教,使我受益终生。忝为先生早年的门生之一,我与先生接触颇多,受教良多。今天,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先生的音容相貌历历在目,思念之情益发浓厚。现不揣简陋,追忆早年我曾参与的几件事情,以寄思师之情。

本文作者与钱冬生教授的合影(摄于2015年夏,李亚东供图)

记得是在1983年,我作为一个刚刚入门的土木学子,曾有幸作为先生的助手,陪同先生在北京工作(对我而言是学习)过一段时间。先生当时担任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编委、桥梁分支主编。那段时间的经历,是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明的为师之道。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先生的主持下,开会讨论桥梁分支条目的编排,并分工编撰。先生以身作则,承担了相当多条目的编撰工作,不辞辛苦,日夜工作。至于我的工作,除会议杂务外,就是帮先生誊抄稿件,绘制插图等。让我吃惊的是,有时我誊抄的速度,居然跟不上先生编写的速度!先生对桥梁学科全面深刻的把握,对世界桥梁工程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的精准记忆,让人敬佩万分。同时,参加这次活动,让我遇见了一些学界和业界的桥梁前辈,学到了一些桥梁专业知识,开拓了专业视野并激发出专业兴趣。若干年以后,我也慢慢感悟出一些先生教书育人的为师之道:不说教,善启发,重修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80年代中期,我曾陪同先生前往铁道部(具体单位可能是科教司或分管教育的部门),申请在西南交大新设本科“土建专业”。当时大学中的土木类专业,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按工程对象划分,如桥梁专业、隧道专业、工民建专业等。先生看准了我国今后土木工程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力推并促成开办了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的“土建专业”。这专业的培养特点是:员工的力学基础更扎实,专业知识更宽泛,在最后一个学期,员工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桥梁、隧道等专业的毕业设计。到1996年,西南交大在全国率先推行按土木大类培养,可以说,这直接得益于先生在10年前的开创性工作和学校经年积累的“土建专业”办学经验。先生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起,先生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司产品中。先生把我国桥梁工程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科研课题、为学校团队补充新生力量和研究生高级别人才的培养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到的培养模式。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先生为博士生的选题(例如,动态松弛法和板件的承载力,结构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大跨度悬索桥设计与施工,桥梁损伤评估与对策专家系统,组合结构桥梁的计算及仿真分析,大跨度劲性骨架砼拱桥关键技术,高速铁路桥梁纵向力传递机理等等),既具备理论创新性,又具有技术前瞻性,还表现出工程适用性;时至今日,也并不觉得过时。这不仅使当时交大的桥梁科研走在了学科发展的前列,也为西南交大桥梁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80年代中期起,先生就开始指导研究生开展现代大跨悬索桥的研究。90年代伊始,在先生的主持下,交大桥梁系接连开办了两期悬索桥讲习班,吸引了全国上百名桥梁工程师前来听课。我当时具体负责讲习班的组织准备工作,看到已逾古稀之年的先生亲自编写授课资料,亲自登坛开讲,感慨不已。1992年,先生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悬索桥专著——《大跨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同年,先生作为中国第一座大跨钢箱悬索桥虎门大桥的技术顾问,安排并指导西南交大多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该桥的设计及后续的施工,并力主钢箱梁节段的连接采用工地全焊,这不仅节省了较多的建设经费,也开创了中国悬索桥采用全焊扁平钢箱加劲梁的先河。之后,先生承担过西陵长江大桥、丰都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等一批悬索桥的咨询顾问工作。可以说,先生为推动中国现代大跨度悬索桥从无到有的发展,殚精竭虑,厥功至伟;把先生誉为中国现代悬索桥的启蒙者和开拓者,实至名归。

2012年,先生在写给我的信中提到“爱国爱校、敬业尽责、勤学深思、求真务实”。窃以为,这是先生集百廿交大的发展历史和先生本人的人生经历,凝练出的交大人文精髓,也是先生一生为国为民、教书育人、追求卓越的真实写照。我为有先生这样的恩师而自豪、而感恩。先生永远是我做人做事的楷模。

作者:李亚东

来源:bevictor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