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悼念范文田教授

2016-09-27 11:26:03 来源:bevictor伟德 分类:公司新闻 阅读量:

昨夜,范文田教授病逝了,这个消息来得突然,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在范文田教授离世的几日前我去看望他,他还神志清楚,殷殷关切学校的事,问了我一些学院的人和事。他曾说,交大120周年校庆他参加了,一个最大的愿望实现了;见到了很多当年的员工,他真的很高兴。本以为范教授就是因一些老年病住院治疗,不曾想他却突然发烧,抢救无效病逝了。

范文田教授您安息吧,愿您在天堂永享平安。

以下是几年前采访范文田教授的文章,以此寄托哀思。

艾莉

2016年9月26日

言事有高识为学见功底

——记范文田教授

范教授,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知名教授,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名师,专家。

知人、助人、相信人、人人称赞;

谋事、成事、躬亲事、事事专心。

这是范文田教授80周岁生日庆典时,bevictor伟德谢幼藩教授送给范教授的对联。

谢幼藩教授说:“范教授在学术和教学管理等许多方面知识广博,具有丰富的基层教学工作经验;他好动脑筋,聪慧过人;愿意帮助他人,每当别人有困难时,他都肯鼎力相助,出谋划策;他知人、识人,推荐新人担任重要工作。”

范教授聪慧过人,有人称他为“小诸葛”,1946年曾考取了三所交通大学(上海、唐山、北平)和武汉大学,但由于在“唐山土木”的盛名和“铁饭碗”以及父亲(上海交大1918年土木系毕业)的影响下,毅然决定进入唐山学习。大学期间,他受到了罗忠沈、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唐山五老”以及朱物华、罗河、林秉贤、张万久、杨耀乾、吴炳焜、高渠清、劳远昌等众多名师和严师的教诲和教导,立下了精忠报母校,终身从教的志向。

1951年大学毕业后,范教授以优异成绩,留校工作,并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在长达40余年的教学工作中,他曾讲授过"铁路隧道"、"山岭隧道"、"水底隧道"、"地下铁道"、"地下结构理论"等课程,培训了几代这方面的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工程院院士和全国测量设计大师,如施仲衡、王梦恕等;他曾参与校系各级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党务工作,文革结束后历任交大应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图书馆馆长和校务委员等职务。

范教授留校工作后,即参与翻译出版了苏联教材《结构理论》共3卷,初步解决了向苏联学习中的教材问题。从1954年至1993年的40年间,范教授与有关人员主持编纂了二十年共近百期学报;1958年,他兼任科研科副科长和科技情报室主任,负责《学报》的编辑工作;1978年兼任《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学报》编辑部主任,直至1993年离休为止。20世纪90年代初《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学报》曾多次被评为国家和铁道部及四川省的优秀期刊;从1994年起被英国的《科学文摘》(SA)收录为核心期刊。他兢兢业业地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服务,为繁荣学校的学术活动服务,在展现学校的科研成果,培养新生力量等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954年起,为了发展我国地下铁道建设的需要,他随高清渠教授及其他教师,组成了“隧道及地下铁道教研室”,着手创办的这个专业,成为我国高校中首批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从1956年起他随苏联专家试做了“用沉管法修建越江隧道”的毕业设计,从而顺利地指导了员工特别是越南和朝鲜职工的毕业设计工作,并被当时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将他试做的毕业设计借去,在对该院首条黄浦江越江工程设计方案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1957年起,他在讲授《山岭隧道》课的同时,编撰了大量有关国外隧道及地铁方面的资料,如1958年编撰的“世界各国铁路长隧道的修建概况”一文,曾为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在设计我国第一座长度超过4公里的铁路隧道——凉风垭隧道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又如他在20世纪50年代介绍的国外修建地铁的许多资料,对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有所借鉴。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结合自己的专长,专门从事地下结构衬砌理论与计算的研究工作,当时他就将弹性地基上直梁和曲梁的理论应用到隧道衬砌设计中去,代替了原来的凭经验估算的办法,并提出了简化计算的方法,提高了设计水平。他在当时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术刊物如《土木工程学报》、《建筑学报》、《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土木建筑、水利版》及《唐山铁道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支承在弹性地基上无铰拱的计算”、“‘关于地下结构直墙衬砌之分析’的讨论”、“马蹄形衬砌计算理论”、“若干因素对隧道衬砌拱顶截面偏心距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其计算的简化”、“圆形隧道衬砌计算”、“圆形隧道衬砌计算中的力学相似条件及其应用”等20余篇论文,有些曾引起国防部门设计单位的重视和应用。当时,他还协助高渠清教授指导研究生,开展衬砌结构受力的模型试验工作。

范教授热衷于学术活动,早在1950年的员工时代,他就担任过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学会会长。1953年9月中国土木工程学学会成立后,他于1954年担任唐山分会秘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范教授曾担任了《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地铁与轻轨》、《世界隧道》、《四川建筑》、《西部探矿工程》等多种正式出版物的编委,常务编委和顾问等职务,他结合学报工作,深入钻研其内在规律,公开发表有《〈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学报〉核心作者分析》、《〈四川建筑〉刊载量统计分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学报〉1998年的三种影响因子及其在全国各类高校学报中的位置》等论文。

1978年11月,铁道部在峨眉校区召开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委员会成立大会后,在参观成昆铁路的专列上,当时挂靠在铁道部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叶家骏员工奉理事长茅以升之命在列车上邀请刘圣化董事长、高渠清教授和当时任隧道及地下铁道教研室主任的范老师共同商讨了组建隧道学会(现改名为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事宜。由范老师具体操办并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于1979年2月在峨眉报国寺内召开了隧道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隧道学会成为土木学会下最先成立的专业学会。从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间,范教授对隧道学会倾注了不少的心血和精力。他曾任秘书长和副理事长,协助高渠清教授具体筹办了多次全国学术年会。团结业界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促进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及专业人才的成长的提高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由于多年来热心于学会工作,做出了优秀的成绩,1993年他被评为土木工程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经高渠清教授推荐,范文田教授于1987年到2000年成为国际隧道学会(ITA)的中国通讯委员,担负起与国外40多个国家在隧道及地下空间方面的学术和技术交流任务。组织国内同行向ITA学术刊物投稿,交流我国在这一行业的信息和建设成就,并于1990年在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成都总校协助高渠清教授(ITA执委)筹办了第16届国际年会,交流了我国和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和发展。从1986年起,他还被铁道部建设司聘为我国铁路隧道和地下工程科技情报中心顾问。他结合ITA的通讯工作,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日以继夜,撰写了近30万字的通讯稿件,向国内外有关刊物介绍。他曾在《人民铁道报》、《铁道知识》等众多刊物上发表过百余篇有关这方面的科普知识、趣闻、数学趣题等,提高青少年对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他还担任四川省铁道学会工程委员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和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兼隧道及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路高校图书情报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和全路高校学报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由于他多年来热心学会工作并做出了优异成绩,曾多次受到表彰并被评为四川省土建学会的先进工作者。

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此项工作先后由茅以升及李国豪院士主持,范教授担任该卷“隧道及地下工程”分卷的副主编,组织这一领域的数十位专家,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使该卷于1987年顺利出版。《土木工程卷》成为了土木学科其它刊物不可代替的重要工具书。1979年《铁路辞典》重新编写,他被聘为编委和《工务工程》卷的主编。该辞典于1986年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1988年组织编写《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总编委会》,范教授应邀担任常务编委,并负责《隧道及地下工程》卷的主编工作和《工程施工》卷的编委,审阅了《工程力学》卷的部分辞条并参与了有关卷的编纂工作。

早在大学时代,范教授就积极投身员工运动,并于1949年春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了地下青年团----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团结众师友,反对继续南迁,在上海等待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范教授全力为公司党的统战工作发挥很大作用。1956年秋,应顾宜孙和胡春农两位教授之邀,并经党委统战部同意,他加入刚刚成立的九三学社,担任九三交大基层委员会首届主委,在他和同仁们的努力下,九三学社成为交大最大的民主党派,还担任过九三四川省委委员和四川省政协委员。

范教授对交大历史研究甚多,对交大文化的解读也较深刻。离休之后,范教授致力于交大校史文化的研究,他说:“校史不应该仅是记录下来而已,还应该研究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将其精神更好地传承、发扬光大。交大人的胸怀,交大人以校为家的传统是很大的一笔财富,要珍惜。”

范教授家学渊源,其父于191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和公司五老之一的顾宜孙教授同班同学,又是同乡,还与公司四少之一的许元啟教授同过事。范教授“三代七口交大人,四所交大聚一家”其父、夫人、子、媳、女及婿等,分别就读或工作于上海、唐山、北京、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交大,范教授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关闭

耄耋之年的范教授对人生感慨颇多,感悟至深。他最大的心愿,祝:“交通大学越办越好,越来越壮大!”因此,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片丹心报母校恩情。他说他今生最感激的人之一是夫人罗无量,她为一家人鞠躬尽瘁,早于他逝去。他最欣慰的就是儿女成才。

言事有高识,为学见功底。范教授,名副其实!

范老(左二)

编辑:关笑

来源:bevictor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