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交大,百廿土木】61级员工“唐院”学习生活回忆

2016-05-16 21:47:24 来源:bevictor伟德 分类:土木前沿展示 阅读量:

55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年轻学子,胸怀美好愿景,满腔热情踏上了唐山的热土、进入唐山铁道学院的大学殿堂,从此开始了大学的学习生活,步入人生新的起点。唐山,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1878年,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生产的大型煤矿立井诞生在这里,随后,中国的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第一袋细绵土(水泥)、第一座铁路桥、第一张股票和第一件卫生陶瓷相继在唐山问世,因此唐山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随着煤矿的投产、铁路的建成,为了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1896年清政府在山海关开办了北洋官办路矿学堂,后迁至唐山,此即为“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

1961年,我从河北省唐山市第一高级中学(即“唐山一中”)毕业,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唐山铁道学院是全国60所重点高校之一,学制五年,本应1966年毕业,但由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竟在唐山铁道学院度过了长达七年之久的青春岁月,我们61届直到1968年七、八月份才分配工作,我本人被分配到铁道部沈阳桥梁厂(当时高校毕业生全国统一分配工作)。

唐山铁道学院(以下简称“唐院”)当地老百姓习惯地称其为“交大”。我们入学时,学校由本部〔主校区)、一分部和二分部三个校区组成:一分部与本部有老京山铁路相隔,由吉祥路道口相通,二分部与本部均在老京山铁路以西,其间有石庄居民区相隔;而三分部则是我们入学后约在1963年期间在唐山西郊扩建的,与本部有铁路专用线相连接。我们桥61级在一分部、本部、三分部都曾学习过。

当年,桥梁隧道系共招生四个班,其中桥梁专业两个班,隧道专业一个班,工民建专业一个班,共128人。入学之后首先开展了“认识实习”即专业常识教育,使新生对铁道线路、桥梁、隧道、站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唐山周边没有铁路隧道,先是在开滦唐山矿下井,到井下大巷“认识”隧道,其次到滦河大桥“认识”桥梁基本情况,最后在唐山车站(今南站)了解铁道线路、站场基本情况.随后在一分部开始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基础课结束后,我们便由一分部迁到本部主校区,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1963年暑假,在昌黎完成了基础课的测量实习,之后,桥梁、隧道分专业,我们桥61级去京张铁路南口至八达岭区间进行地质实习,在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前和八达岭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基础课程结束后,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

1964年中法建交后,唐山交大的老员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曾涌泉出任中国第一任驻法大使,为此学校还特邀曾部长来校报告,宣讲当时的国际形势及中法建交有关事宜。使同学们深受鼓舞。当时越南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中国政府开展了“抗美援越“斗争,毛主席提出了”开辟第三战场,建设大西南”的战略方针,全国展开了支援“大三线”建设的高潮,铁路是“先行官”,于是中央决定成昆铁路(成都-昆明)立即上马,许多工程都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于1964年铁道部决定将唐山铁道学院迁往西南。校址选在了四川省距峨眉县城十多里的峨眉山脚下“报国寺“附近,于1965年开始筹划建校。据我所知,当时清华在永川,北大在绵阳也开展了筹建分校的工作。

为了加强与地方政府的相互了解,1965年1月,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决定我们桥61届在校员工赴四川省峨眉县参加地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清理阶级队伍,简称“四清”),于是我们背起行装,奔赴峨眉,首次踏上了巴山蜀水。到达峨眉后我们住在峨眉山“报国寺”内的一个库房,开始了“四清”前的学习培训,其中包括学习前十条、后十条(即双十条)以及”二十三条“等中央文件,随后,我们由乐山地委安排,随同地方的工作队员一起下到工作点,我本人被分配到峨眉县沙溪公社“四清”工作队,背着行李在山沟中步行二十多里路才到驻点,住在老家里的一间草棚里,四周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夜间可闻到山上狼的嚎叫声,在大山深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称为“三同”),度过了近半年的“四清工作队员”的生活。在本期“四清”结束前,本人被评为‘四清工作队五好队员”,参加在乐山地委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乐山地处岷江和大渡河的汇合口,对面隔江相望矗立着闻名于世的乐山大佛(大佛面对大渡河),我有幸借机参观了“乐山大佛”和“乌尤寺”。

“四清”后我们返回峨眉修整时,还在“报国寺”受到正在西南视察工作的铁道部长吕正操的接见。之后开始放1965年的暑假,开学之后我们便到铁道部山海关桥粱厂进行“现场教学”:边上课,边实习(桥梁制造)。10月16日,我在山海关桥梁厂现场教学期间,加入了我们党的队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山桥厂的现场教学结束后,我们背起行装,奔赴成昆铁路工地现场教学,主要是学习桥梁与隧道设计、施工,教学地点选在四川汉源与甘洛之间金口河附近大渡河大桥工地和乌斯河隧道工地,我们从唐山出发,在列车上学雷锋做好事(当时员工全部硬座,集体免票)。到达成都后,稍事休整,便乘坐大蓬卡车,沿着施工便道,攀山越岭,一路唱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等革命歌曲来到工地。

先是在乌斯河隧道实习,由于地质构造,在山体中间有一条与隧道垂直的断裂带,宽约50-60m,号称“一线天”,由于两侧山坡上有动物,特别是猴子的活动,不时有石块滚落,所以只要一出工棚就必须戴安全帽。在山体断裂处,当时的方案是拟采用拱桥将断裂带两侧的隧道连成一体。

我们桥梁专业的教学重点是在大渡河大桥工地,几十个男同学住在一个双层通铺大工棚,隔壁是女同学宿舍,在食堂和教室的旁边就是桥梁专家张万久教授、钱冬生教授(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和辅导老师的宿舍,全部是简易工棚,大桥工地就在附近。因地形复杂,施工便道在河流左岸,而施工场地全部在右岸,为了在施工期间跨越大渡河的方便,施工单位在河上架设了一座悬索吊桥。我们白天上桥梁设计与建造的课程,现场实习,晚上躺在宿舍可听到大渡河哗哗的流水声。为了活跃文化生活,我们还与现场职工举办了一场联欢晚会。我记得大渡河大桥是一座主跨144m的钢桁架桥。经过三个多月的现场教学,于1966年初我们再次回唐,放最后一个寒假,至此,在“唐院”学习期间三十多门课程全部结束。

1966年3月,毕业班开始到施工现场进行毕业设计,经过简短准备后我们桥梁和隧道两个专业又回到在建中的成昆铁路搞现场毕业设计。这次分的点较多,四川、云南两省皆有,每个点大概十几人。

我们的小分队共17名男同学到达成都后,首先组织参观了“刘文彩地主庄园阶级教育展览”,亲自目睹了“水牢”等迫害农民的残酷手段。之后我们十几个人从成都乘卡车向工地出发,开始了毕业设计的行程:第一天,从成都出发,在雅安住一晚;第二天从雅安到石棉,在石棉县城住一夜。在到达石棉县城之前,需跨越大渡河悬索桥,桥头有持枪解放军站岗,我们全部下车步行过桥,过桥之后不远就到达石棉县城;第三天从石棉县城出发,经过三天的跋涉终于到达喜德县泸沽两河口工地,这就是毕业设计现场。在施工现场进行勘察设计工作的是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天津)的部分工程技术人员,随即与我们紧密结合,开展了相关工作:一是他们详细介绍该段铁路的线路、桥梁大致情况;二是将他们正在设计或正在修改设计的情况作了介绍;三是介绍了现场施工情况。最后他们诚恳的告诫我们,由于当地为彝族少数民族集居区,如何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要我们加倍注意。后来我们听说,红军长征时红一方面军刘伯承将军率部通过葬族居住区时,与该族首领小叶丹杀鸡结拜就在喜德县城,使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等少教民族地区。

在实习现场进行毕业设计期间,我们还到西昌邛海湖畔的铁道兵西南铁道工程指挥部(简称“西工指”)去拜访,学习、了解工程情况。

就在我们在泸沽进行紧张的毕业设计并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之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号角吹响了:先是5.16通知的下发,随后“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不久学校根据中央精神下达了指示,停止一切教学、实习工作,立即返校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于是,我们在西南地区毕业设计的同学,再次回到峨眉山“报国寺”,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四大”),揭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走资派”,期间,我们还参加了在峨眉的建校劳动。1966年10月,学校组织在校员工从峨眉到北京,参加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的仪式。大串联开始后,“唐院”师生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是回唐闹革命,一派是在川闹革命。自此学校处于“两地闹革命”和全面停课,我们的毕业分配也被推迟,同时,建校也处于停工状态,至1973年全部迁至峨眉,历时近10年之久。

当年,我们这些热情奔放的年轻人,怀着报效祖国铁路事业的美好愿望,豪情满怀的跨进唐山铁道学院的校门,七年之后,奔赴全国各地,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光阴荏苒,一晃就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同学中有的斯人已去,令人深深怀念;健在的也都年逾古稀,成为耄耋老人。现在,时光虽已流逝50余载,但回忆在唐院的学习生活却记忆扰新、历历在目:三年困难时期艰苦的生活条件,朴实而又丰畜多彩的校园生活,遵章守纪、严于律己的良好风尚,刻苦勒奋的求学精神和深厚的师生情谊,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一切都铭记在心,全部化成“唐院情结”融化于血液之中,相伴一生,成为拼搏奋斗的“正能量”、前进道路上的“和谐号”,令人终生难忘、倍感珍贵,特别是“老交大”的优良校风和严谨治学的学风,更值得永远传承。愿亲爱的母校一一今天的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继续发扬“竢实扬华”精神,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铁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今天,同学们阔别50年后回到新的母校再相聚,感到无限欣慰和亲切。在此:

向享誉中外的母校致敬!

向敬爱的师长们致敬!

祝亲爱的同学们精神愉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愿同学友谊长存!

谨以此文纪念校庆120周年暨桥隧系61年级毕业50周年同学聚会。

桥61-2班 李景岱

61届员工合照

记者:张晓珂 摄影:吴迪 编辑:邓志鑫

来源:bevictor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