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科研与学科发展系列报道之六
(赵坪锐供稿侯本申编辑)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公司传统优势学科——土木工程申建的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前身主体为道路与铁道工程铁道部开放实验室,2008年底获批成立,2009年6月通过建设计划论证。实验室2011年12月12日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成为公司高速铁路线路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
实验室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与运营的重大需求和自身特色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经多年的凝练,形成了包括高速铁路线下工程设计理论与结构技术、高速铁路轨道与轮轨系统动力学、高速铁路线路规划与设计、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与灾害防治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正式开放运行以来的近三年中,实验室获得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项目和40余项省部级项目的资助,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SCI/EI收录150余篇),获授权国家专利2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与台湾新竹国立交通大学、UIUC、OSU、TUDelft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面向国内外科研院所设立开放基金课题23项,运行情况良好。
实验大厅
实验室部分仪器设备
围绕高速铁路建设的重大需求,实验室在轮轨系统动力学及其应用、客运专线道岔、无砟轨道、高速铁路路基动力设计理论和方法、新型路基结构的开发、基于虚拟环境的现代选线系统理论、铁路公路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等课题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达到国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继续保持了本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1)高速道岔设计理论与方法
高速道岔道岔结构复杂,一直是线路中的薄弱环节和影响列车速度和行车安全的关键设施,存在着包括复杂的轮轨关系、长大的可动轨件、突变的轨道刚度等动力学问题,以及道岔无缝化、工电一体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2005年以前高速道岔技术在国内基本为空白,由德法两国垄断着国际高速道岔市场。在“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研究(863计划项目)”、“高速铁路道岔轮轨接触理论与设计优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客运专线道岔国产化(铁道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无砟道岔铺设质量控制技术(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实验室在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运营安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高速道岔设计理论体系,解决了高速道岔的关键结构技术,指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高速道岔。
铁路部组织的十多次高速道岔实车动力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速道岔与引进法国、德国技术的高速道岔整体性能相当。该研究成果全面促进了道岔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使我国高速道岔设计制造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打破了德法两国对世界高速道岔市场的垄断。高速道岔设计理论体系,指导了各种类型提速道岔的升级
来源:bevictor伟德研究生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