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科研与学科发展系列报道之十二
封坤已经在交大走过了十三年,他在攻读博士期间以研究生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国家奖获奖者。他是交大土生土长的学子,十年寒窗,他与交大隧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导师何川教授的谆谆教诲和学校、学院的关怀与培养下,他以全优的成绩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顺利毕业,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隧道人。
硕士生涯奠基础,博士苦旅窥慧门
2005年前后,中国城市地铁的建设如火如荼,安全、高效的盾构法在中国城市地铁建设中的优势迅速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并成为主流方法,封坤就是在这期间进入了何川教授的研究团队,跟随导师陆续开展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地铁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2007年,我国大型跨江越海通道工程建设逐渐兴起,在导师的建议和鼓励下,封坤毅然转向研究当时处于学术前沿的大型及复杂水下盾构法隧道结构理论,并以之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继续开展博士阶段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在导师的引领下,他迈入了隧道工程的大门,尤其在从城市地铁隧道到穿越江海大型隧道的转型过程中,导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当时国内多数设计与研究单位对于水下盾构法隧道的受力性能存在争议,为确保工程安全,封坤协助导师开展了大量的模型、原型、足尺、现场试验,近6年的研究生生涯,他没有一个寒暑假,几乎都用在了实验室、工程现场的试验测试与研究工作中。南京长江隧道、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的两次原型管片结构加载试验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正值酷暑,昼夜的温差迫使我们只能傍晚连夜试验,连续一个多月没见到太阳”。正是这些试验结果,探明了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的结构失稳机制和破坏形态,检证了武汉长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等一大批世界级的水下盾构隧道的结构安全性,为这些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保障。
沉心静气铸梦想,十年磨剑道远长
在导师的指引下,封坤顺利迈入了大型跨江海水下盾构隧道之门,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大型跨江海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整体化设计方法研究”。很快,他结合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期刊论文,然而,随后开展的原型与足尺试验,由于试验周期长、数据量太大,成果难以在短期发表,而此时他即将进入博士的第四个年头,看着同年的博士好友一一毕业离校,封坤没有焦虑也没有迷茫,而是继续按部就班完成试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并着手开展数值试验的对比分析工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基础要扎得深,才能做到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有所拓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思考与沉淀,他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在长约20万字的论文的撰写过程里,导师百忙之中仍为他十易其稿,细致到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的正确,那本导师批注得密密麻麻的论文,已成为他毕生的珍藏。凭借多年的积淀,他的论文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了王建宇等著名隧道专家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了2012年度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13年度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与2014年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来源:bevictor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