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科研与学科发展系列报道之十四
(张建经 撰稿 夏人杰 编辑)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是我的母校,在出国10多年后,重返母校工作,为母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甚感荣幸。回国后,首先遇到的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是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研究生(博士生、硕士生)的科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6年的摸索,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如下:
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员工已习惯于听课,而不是主动询问、对所讨论的问题持怀疑态度,并愿意对老师、专家的意见持全盘接受的态度。然而从科学、创新的角度看,这极大影响了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了能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鼓励团队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勇于提问,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术讨论,特别是与导师开展激烈的学术讨论。通过不断的坚持,目前我们的研讨会已呈现出积极发言,并不时出现激烈争论的场面。在这种学术氛围下,不仅团队研讨会获得好的效果,而且课题组成员已自觉形成了针对课题中出现的问题、潜在的研究方向与导师或课题组内部进行研讨的局面。基于团队成员对研究、学习的态度转变,近6年来我们取得了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EI收录论文30篇的好成绩。同时也为提高团队整体水平奠定了基础。
团队内部工作讨论会
因人施教、培养人才
团队组建初期,有研究生来自一本院校,但更多的来自二本院校,并且同学们对未来的规划不同。为此,我们采取了因人施教的方法。例如来自二本院校的杨长卫同学,入校后就表达出希望继续深造的愿望,为此我们为杨长卫制定出计划,让他在硕士学习阶段就涉及具有不同方向的研究课题,并推荐他直接进入硕博连读。在博士学习期间,杨长卫同学与团队成员广泛合作,取得了发表SCI收录论文11篇、EI收录论文17篇的好成绩,并在国内顶级期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上在同一研究方向连续被录用7篇论文。在读博士期间,杨长卫同学获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1次(2年一次,每次全球8名)并被省内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竢实扬华奖和轨道交通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奖等荣誉。另一个实例是朱传彬同学,他同样来自于二本院校,他入校后的愿望是去国外继续深造。根据他具有较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我们为他制定了在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基础上,让他承担独立的研究课题的培养计划。经过三年的学习与科研,朱传彬同学发表了多篇论文,并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提供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再一个实例是廖蔚茗同学,他是公司免试研究生,为了尽早让他完成本科到研究生的过渡,他在本科四年级就进入了我们团队开始研究工作,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就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发表论文一篇,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发表多篇论文。总之,根据因材施教的方法,我们团队的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会。
团队优秀员工代表杨长卫
来源:bevictor伟德研究生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