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五年回顾】喜迎十四次党代会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记bevictor伟德优秀研究生徐浩

2014-12-01 17:05:59 来源:bevictor伟德 分类:土木前沿展示 阅读量:

徐浩,2006年9月考入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就读本科,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于2010年9月直接保送为bevictor伟德道路与铁道工程系直博生,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博士阶段的学习。

在就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徐浩先后获得2010-2011年度“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第二届轨道交通拔尖人才”;2012年度铁道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3年度、2014年度连续两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度首届唐立新奖学金和唐立新优秀员工标兵奖学金。并获得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标兵,以及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奖励。

就读博士研究生以来,徐浩共发表(含录用)37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期刊论文3篇(通讯作者2篇),EI论文17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0篇),CSCD论文4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6项,目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

问起徐浩同学的座右铭,他说他相信“只有积一时之跬步,方能臻千里之遥程。”作为王平教授的第一个直博生,徐浩十分担心达不到王老师的要求,让王老师失望,同时,他发现自己与师兄师姐在科研上还有不小的差距,一入学,他就感到了不小的科研学习压力。作为直博生,没有硕士的适应阶段,入学成为研究生的那天起就被当作博士生看待和要求。从本科进来,徐浩并没有立即完成角色的转变,可是时间并不给他慢慢适应的机会。为了节约时间,徐浩近乎疯狂地用一年的时间修完了硕士和博士的全部课程。可更令人感到疯狂的是,在这一年里,除了学习基本课程,徐浩还参加了海南东环线、京沪高速铁路等多条铁路线的现场动测试验,实验期间,经常是从早上七点忙到凌晨一点。就是凭借着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冲劲,徐浩慢慢找到了进行博士研究生学习的方法。这种紧张忙碌的弦一旦绷起来就很难再放下了,没想到这种工作强度也成了徐浩读博期间常态化的作息时间表,这几年,徐浩基本上都是实验室最早到、最晚回的“钉子户”,而关门与开门也成了他每天的任务。

2010年,对徐浩来说,还有一件对他影响至深的事情,由于导师和团队的信任,他成为了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伤损对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项目的员工主研,正是这个项目的锤炼,为徐浩打开了无砟轨道设计理论与损伤机理研究的大门。

接下来,徐浩的科研脚步越走越快,越走越坚实。2011年,徐浩参与了两个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耐久性提升综合技术研究”和“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系统修复技术研究”的项目研究,跟随项目组调研了全中国所有高速铁路的伤损情况。由于我国高速铁路是白天运营,因此调研只能在晚上十二点至第二天的凌晨四点,徐浩自己也不记得在现场度过了这样无眠的夜晚。

2012年,徐浩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远赴欧洲进行交流访问,这次交流,对徐浩的启发很大,他决定从无砟轨道一种部件的伤损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成为了他后来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说干就干,确定这个研究思路以后,徐浩被自己的生活就再一次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实验室:制定研究方案,模拟实验,细化、调整方案,不间断地反复现场实验,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的,这样的作息规律和科研强度一坚持就是一年半。

作为一名在交大学习九年的学子,褪去了当年的忐忑和青涩,徐浩也即将结束在交大的、在土木的学习生涯,回首九年,他说得最多的就是人应常怀感恩之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学校、学院的培养,感恩导师的谆谆教诲,感恩感恩一路前行共同奋斗的同门挚友。

长风破浪会有时,愿徐浩在奋斗不息的人生路上直挂云帆济沧海!

来源:bevictor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