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公路学会公布2013年度科技进步奖的获奖名单,公司廖海黎教授及团队参与的“跨海特大跨径悬索桥钢箱梁架设安装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一等奖。
“跨海特大跨径悬索桥钢箱梁架设安装关键技术”获奖项目的依托工程为舟山连岛西堠门大桥,该桥主跨为1650米,为世界上最大跨径的钢箱梁悬索桥。一方面,由于钢箱梁数量较多,架设周期较长,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台风期进行架设,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相关经验可借鉴;另一方面,主梁的起吊设备----缆载吊机,在穿越台风期施工中应满足承受强风(台风、强季风)的性能要求,而传统的设计均没有考虑结构的抗风性能,因此增大了施工风险。
在该研究项目中,针对跨海特大跨径悬索桥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穿越台风期的钢箱梁架设安装的特殊要求,廖海黎教授及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风洞试验和理论模拟研究,为制定“全阶段、分天候”的主梁架设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并研发了承载力强的抗风临时连接件,使主梁在架设过程中经受了两次强台风和若干次强季风的考验。针对缆载吊机的抗风需求,在首次完成缆载吊机模型风洞试验、获得吊机风荷载的基础上,对吊机的抗风稳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吊机的抗风措施,保障了缆载吊机的抗风安全。研究成果在西堠门大桥施工中获得成功应用,保障了分体式钢箱梁穿越台风期架设安装的抗风安全,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特大跨径悬索桥钢箱梁穿越台风期架设的先河。
近年来,廖海黎教授团队在大跨度桥梁科研和工程实践方面,收获颇丰。从2003年开始至今,共获得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其中7项为面上项目,2项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承担了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项目;2013年作为子课题单位,参加了国家973研究计划“特大跨桥梁全寿命灾变控制与性能设计的基础研究”项目,负责“大跨度桥梁非线性空气动力作用下的抗风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国内知名的桥梁抗风研究团队,在致力于理论创新的同时,近年来还承担了西堠门大桥、南京长江四桥、苏通大桥、嘉绍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多项国内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风性能研究,为我国大跨度桥梁建设及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桥梁系